沧州民谣:“一文一武,一国宝,一人祖。”文者,是一代文宗纪晓岚,武者,是沧州乃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国宝指沧州铁狮,人祖即盘古,盘古遗址位于沧州市青县盘古镇。 青县盘古文化历史悠久,延绵厚重。
在青县,盘古墓、盘古里、盘古井、盘古沟、盘古潭等遗迹群,分布在盘古镇大、小盘古村中。盘古文化旅游景区坐落于青县盘古镇大小盘古村,交通便利,青崇路、青孝路、京沪高速公路在景区通过,距青县县城6公里。盘古寺坐落于大盘古村,新建的盘古寺南北长145米,东西宽88米,总占地约40亩。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包括:影壁、天门(天王殿)、盘古大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五部分。景区内河渠纵横,水美地灵,物阜民丰。
盘古定居、盘古墓在今青县的民间传说,版本很多,盛传已久。梳理起来,有史志资料可依的传说有盘古开天辟地后择居青县、盘古争居青县;夏禹治水时在青县盘古港河边发现了盘古墓,于是修建了盘古祠进行祭奠。
盘古择居之说,据民间传说甚至至今流行的:
盘古开天辟地后,稍作休息,便在广袤的大地上开始漫游。当云游到黄河的下游、渤海与陆地的交界处,今天的青县盘古村时,感到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于是豁然开朗,心旷神怡;看到这里“天悬日月星辰,地缀水陆山川;高岗松柏河边柳,平地瓜果兼五谷;百花争艳蜂蝶舞,鸟唱高枝鱼浮游”。又见这里草肥水美,鱼翔浅底,沧海桑田,木秀花香,如仙境一般,原是混沌先开之域,钟灵毓秀之区,于是找到了理想的居处,结束了游离的生活,便置石釜为记,挖土造窝,定居下来。
盘古是中华文明的肇始者,是中华民族开拓、坚韧、包容、奉献的集合与象征。盘古最早记载出现在三国时代吴国道士徐整所作的《三五历纪》中。徐整把盘古位列三皇之上、少典之先。“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早已被中华民族所传颂,盘古亦被奉为华夏人祖。
2006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县盘古文化成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青县的盘古王祠声名远播。
盘古庙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明弘治和崇祯年间曾重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河流冲刷,设于秋祠西南重建,均有碑记。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当年的盘古庙状似北京的故宫三殿,石、砖、木结构,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前殿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360天;台阶18级,为18层地狱之说;飞檐椽子108根,按36天罡、72地煞而布;每根椽头系铜铃一枚,照工、商、角、征、羽五音而置,有所谓“风摇铃响天动乐,光照殿顶地生辉”之说。殿内有身披树叶,手托日月的铁铸涂金盘古像,高一丈零八寸。中殿塑有南海观音像,股坐莲盆,金童玉女立两侧。后殿设老君、孔子、龙王三塑像,殿前有合抱粗的合欢树两株,殿后铁磬悬于古槐。
据《元史》中记载:“元世祖十五年四月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
“忽必烈下诏扩建盘古祠,冠以‘王’字,称为盘古王祠。盘古王祠敕建至今730多年,期间经过14次复建和扩建,其中在明代扩建时达到顶峰,为中国建筑规格最高的建筑之一。”
公元206年,曹操为铲除袁绍余部,开凿了著名的、北方最早的人工运河——平虏渠(大运河中的一段)。此渠起源于青县,流经盘古殿前。
盘古庙在明清两代香火鼎盛。明代盘古王祠改庙。1937年9月14日,日军侵占盘古庙,建筑群体被毁。
1992年,为光大传统文化,青县乡贤以挖掘文化遗产为己任,多方募资,复建了盘古庙。刻有“先人至尊”的石碑,见证着人们的义举。
2010年,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康熙二十七年原址”启动了盘古庙复建工程。
在盘古庙的大殿内,有身披树叶、手托日月、高一丈零八寸的铁铸涂金盘古像。盘古像慈祥而庄严,既有开拓者的神威,又有悲天悯人的祥气,令人油然而生亲近而崇敬之感。“亘古一人”的匾额遒劲有力。
殿内的一幅幅壁画,生动展示了盘古从孕育苏醒,到开天辟地、化育万物的过程。观者感受到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旷世雄姿,仿佛听到那吞寰宇震山河的呼啸呐喊。
传说,盘古九月初九生日、三月初三归天。每年“三月三”青县盘古庙会期间,百年梨树,千亩竞放,蔚为壮观!
在青县,盘古——这个神话始祖似乎不再那么虚无飘渺,而是那样的可敬可亲。盘古的大仁大义、无私睿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着青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