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定
来正定,大名鼎鼎的“一寺四塔”是必游的。一寺即为隆兴寺。四塔为天宁寺的凌霄塔(木塔);开元寺的须弥塔(砖塔);临济寺的澄灵塔(青塔);广惠寺的华塔(多宝塔)。
目前的联票60元(包括隆兴寺、开元寺、天宁寺)
天宁寺凌霄塔,现高40.98米,为正定城内最高的古建筑。因其挺拔、高耸、直冲霄汉的雄姿而称之“凌霄塔”。凌霄塔为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因塔以木构为主,又俗称木塔。
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代。民国初年,寺院屡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
天宁寺较中山路下沉不少
1866年3月22日地震,木塔铁质空心枣状塔刹震毁;此后,又因风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1981年,木塔落架重修。修建过程中,在地宫中发掘两方石函。石函铭文记载,该塔原名慧光塔,始建于唐代宗(公元762—799年),至宋庆历五年(1045年)大修,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修。明清均有修葺。
山门为二进。第二进门前两对石狮,一大一小
木塔为九层楼阁式,平面呈八角形,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每层正面各辟拱形洞门或直橇窗。四层至九层,斗拱、飞檐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缩。
顶部密檐、铁质塔刹
木塔首层共四座圆拱门, 塔内中空,有阶梯可攀至顶层。不过早已不让登塔了。
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
这是当年梁思成先生拍摄的凌霄塔
塔下文致和主教及其八位同伴殉难处。1937年,日军攻占正定后,时任正定教区主教的文致和主教及另外8位外籍神父教友,为保护在教堂避难的当地妇女免遭污辱,被日寇残忍地杀死焚尸于正定凌霄塔下。
千岁国槐,老的已经站不住了
开元寺。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奉诏改今名。
开元寺建筑布局具有早期寺庙建筑特点,其主殿在后,钟楼、须弥塔于殿前东西对峙的建筑布局为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为国内独有,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东西对峙的钟楼、须弥塔,呈现出显著的唐代风格。
开元寺内部山门
须弥塔因与西安大、小雁塔相似,故有“正定雁塔”之称;虽经明清两代重修,仍保持明显的唐塔风格。
须弥塔位于法船殿遗址前西侧,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高42.5米,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九级密檐式方塔。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基为正方形,塔身底层砌1米高石陡板。
一层塔身四角设八躯形神毕肖的力士浮雕,二人为一组,分居四方;同组二人的形象、服饰相似,为同一类型,而组与组之间却各不相同。大力士们无不腆肚弓腰,使出千钧之力,两组肩扛,两组手托,仿佛共同将佛塔稳稳地撑起。
正面辟拱券门,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清梁维枢题“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字。
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
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二层以木板封闭,不可攀登。
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珠。
这是当年梁思成先生拍摄的须弥塔
钟楼与须弥塔相对而立,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青瓦歇山顶、出上下二层檐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钟楼被梁思成先生称为意外的收获。
板门。上置乳钉
莲花柱础
梁悬一口唐代铜钟
钟楼内的展览。1990年9月19日,在清理钟楼低层“水井”时,发现了地宫。出土雕饰精美的石函一方,被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一级文物。
2005年9月,对塔进行了加固和局部维修,此次维修在塔刹宝珠内发现金银器、玉器、铜器、玛瑙、丝、绢、经书等各类文物千余件。
这是当年梁思成拍摄的钟楼和巨大的斗拱
三门楼建于唐如意年间(692),
2000年6月在正定城内府前街出土了一巨大赑屃残碑基座,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现安置在开元寺,这座赑屃据说是国内最大的一只。
鼻孔象猪,昂着脑袋,形象笨拙而可爱
与狮子对比一下大小
赑屃残碑
巨大的碑首
临济寺澄灵塔,它是正定四塔中唯一不需购票参观的。这是因为临济寺依然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寺院,高僧大德住持,而不是文物管理单位。
临济寺是佛教禅宗五家教派之一——临济宗的发祥地。正定临济禅寺,始建于公元540年,是临济宗之祖庭,开山始祖义玄禅师的道场。原名临济院,座落临济村。公元860年,太尉墨君和,仰慕宗风,舍宅为寺,迁于今址。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义玄逝寂,懿宗赐溢“慧照禅师”。众弟子在城内东南隅建衣钵塔葬之,名曰“澄灵塔”。宋代以后,禅宗中的两大支派临济宗与曹洞宗特别昌盛,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的说法。后来临济宗传入日本,“学徒云集,朝野尊尚”,成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此宗认定临济寺为其祖庭,视澄灵塔为其重要的祖塔之一,因此。近年来多次派遣代表团前来拜谒祖塔,进行佛教文化交流。
澄灵塔塔高30.47米,平面为八角形,计九级,是一座砖砌的实心塔。
塔基宽广,高1.3米,边长5.3米左右,为双重须弥座。
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
枋间奇花异草
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正面设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住。
“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
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
这是当年梁思先生成拍摄的。澄灵塔塔檐呈直线向上收分,梁思成先生称它清新秀丽,塔中上品。
该寺于1984年由文物管理部门移交佛教团体。1986年以后,先后重建了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以及山门殿等建筑,使之成为正定名刹。
广惠寺华塔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宋、金、明、清代皆有修葺。因塔内供释迦、多宝佛,又称多宝塔。其突破常规的造型为中国现存佛塔中之孤例,是正定的国宝。
大门紧闭。我们去时广惠寺正在维修中,暂停参观,只好在外面看看了。
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
壁塑为圆锥形依八面八角的垂线浮雕有状虎豹狮象龙及佛像,原有彩绘,现已剥落。
1933年 4月,梁思成对该塔进行调查、拍照。
正定的古城墙、古城门
正定城始建于北周,初为石筑。唐宝应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城日以圮,进行拓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三只,上宽二丈的土城。隆庆五年(1571年)真定知县顾授始将土城改为砖城,后任知县周应中申动府库银六万余两,征用真定府辖各县民夫,分段兴工,于万历四年(1576年)竣工。四城门东曰迎旭,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并均附有月城和瓮城。后世重修或改建也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在预防水患和军事防卫上起了重要作用。经过岁月的损耗,正定古城墙仅存有颓壁残垣和南、西、北三座摇摇欲坠的城门。
正定南城门——长乐门。
城内看南门
2000年,正定县委、县政府为保护文物,号召全县百姓捐献旧城砖,并投资近399万元修复了南城门城楼及两边各50米城墙。2010年城楼失火,现在的城楼是又建的。
上层檐下“长乐门”的牌匾书写遒劲有力,是著名书法家启功所书。
1600多年来,正定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
中间圆拱门,城墙之上是重檐歇山的二层楼阁,通高10.5米,面阔24.1米,进深11.5米,总面积277.15平方米。
马道
因施工,暂停登城参观。
唐代的正定城在东、西、南、北,四面设城门,每座城门设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这种形制除北京、南京等帝王之都以外极为少见。
正在施工修复长乐门城墙和瓮城,东侧城墙。
正定城墙从东晋时的土筑,到北周时石砌,再到唐代重新扩建为土城,最终明朝扩建为砖城,历经沧桑。古城墙现已斑驳、坍塌。
瓮城东侧
瓮城南侧
西侧城墙
长乐门是燕赵南大街的起点,进入城内便是历史文化街。
夕阳夕照长乐门
正定西城门——镇远门
城内侧
城外侧
瓮城残体
瓮城和瓮城外的月城残体
从另一侧看
月城残体
上一张全景图
西门内有王氏双节祠
王氏双节祠是民国总理王士珍的家祠,路北是王士珍故居,路南即为王氏双节祠。王氏双节祠坐南面北,分正院和东西两院,原有房屋40余间。目前王氏双节祠仅存大门、石牌坊、正厅及部分西院。
正定北城门——永安门
正定北城门古时是人们通往京师的必经之路。
内侧城门
外侧城门
门额上嵌着的“拱护神京”石匾
这是当年梁思成拍摄的正定北门
其他我们在正定走过路过的地方
因为赵云庙8:00开门,参观完正好去隆兴寺(8:30开门)。我们先去离隆兴寺不远的赵云庙(门票:20元)。赵云庙占地20亩,由广场、一进院、二进院、后院组成,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顺平侯殿。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云:“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先主刘备赞赵云一身是胆。世称赵云常胜将军。谈三国者,无不论及长坂坡,救阿斗之故事。云之英明可谓妇孺皆知,子龙故里人士引以为容:后代先贤奉为神明,建庙祭祀。
一九九六年,正定县人民政府斥巨资将旧庙拆建重修,对外开放。山门殿,红墙灰瓦歇山顶。
国家领导人参观赵云庙的照片
围墙上镌刻香港赵族宗亲敬献石碑
山门正中是一屏风,上书赵云生平事迹
两侧为赵云牵马雄姿
山门后是四义殿。
四义殿内供奉刘关张和赵云兄弟四人,将桃园三结义引申到了四义殿。
殿内墙上的壁画
四义殿两侧各有一六角碑亭,西边碑上楷书:汉顺平侯赵云故里。大清同治元年八月穀旦,正定县事天中胡如川重建。此为第三次重建赵云庙所立碑。
东侧六角亭,碑为1996年正定县人民政府立“重建赵云庙碑记”。
赵云传
赵子龙饮马槽。
中轴线上第二进最重要建筑为顺平侯殿,殿前道路两侧立持汉代兵器的植物造型人。
西配殿为五虎殿,供奉五虎上将。抱柱楹联:勇将高风,完威壮举惊天,千秋功德映日月;义士孤胆,忠荣豪情动地,万代楷模煜乾坤。
五虎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殿内壁画
东配殿是君臣殿
君臣殿内供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
张飞手书
赵云庙故址出土的文物
延年当
虎当
赵子龙练功大石锁
庙内的正殿顺平侯殿。
抱柱楹联:文武双全,持重审慎,久历沙场,一代功名传万世;智勇齐备,严正从容,屡建奇功,两辈雄风振九州。
同治年“汉顺平侯赵云故里”碑
顺平侯赵云和长子赵统、次子赵广
重八十斤的赵子龙大枪
赵家枪法( 赵家枪的教练让我们帮忙拍几张在赵云庙前的照片 )
唐代风动碑。这块碑的“学名”是: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因为当地俗传石碑有风则摇,故又名“风动碑”。
唐永泰二年(766年)刻立。记述的是滹沱河洪水冲毁正定城墙,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主持修复的功绩 。“风动碑”自公元766年树立后,历经1300年,碑址未曾变动,一直立于此地。
建有一个碑亭将其罩住,使其免受风吹雨淋。
1953年秋建碑楼时此碑之介绍
这座石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很高。碑文由由唐代支度判官、朝散大夫兼监察御史王佑撰文,唐朝散大夫行太子司仪郎王士则书丹。这块碑上的石刻,保留的是唐代书法的原貌。
正定古称常山郡、真定府,历来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所以,正定县既建有府文庙,又建有县文庙。
县文庙大成殿,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1933年,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考察时,将其定为唐末五代遗物。此处原为佛教寺院,至明洪武七年(1374年)改寺为庙,改佛殿为大成殿。
目前正在维修,暂停参观
这是当年梁思先生成拍摄的大成殿和牌楼
子龙广场
正定历史文化街。 堪称全国最高层次历史文物最密集街道之首的燕赵南大街,南边的起点是正定南城门长乐门,北边的终点在开元寺北100米,全长1500米。
今天的正定褪去了昔日商贸重镇的喧闹,更多了一份历史沉淀下来的从容与淡定。